【彰善瘅恶历史典故】“彰善瘅恶”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无刑。’”后世引申为表彰善行、惩治恶行的意思。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重要原则。
在历史长河中,“彰善瘅恶”不仅体现在法律制度上,也反映在道德评价、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彰善瘅恶”历史典故,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历史典故总结
1.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在周朝建立初期,制定礼制与法律,明确善恶之分,强调“以德配天”,通过礼法来规范社会行为,树立道德榜样。
2. 孔子“仁政”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以德服人,赏善罚恶,使百姓向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将儒家思想定为官方意识形态,推崇善行,贬抑邪说,强化了“彰善瘅恶”的政治导向。
4. 包拯断案如神
包公是北宋著名的清官,以公正无私著称,他执法严明,惩恶扬善,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5. 《资治通鉴》中的褒贬笔法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注重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对贤者褒扬,对奸佞贬斥,体现了“彰善瘅恶”的史学精神。
6. 岳飞忠君爱国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其忠诚与英勇被后世传颂,被视为“彰善”的典范;而秦桧则因卖国求荣被千古唾骂,成为“瘅恶”的代表。
二、历史典故对照表
典故名称 | 出处/背景 | 彰善或瘅恶 | 内容简述 |
周公制礼作乐 | 周代初期 | 彰善 | 制定礼法,规范社会行为,弘扬善行。 |
孔子“仁政” | 《论语》 | 彰善 | 强调以德治国,赏善罚恶,引导百姓向善。 |
汉武帝独尊儒术 | 西汉时期 | 彰善 | 推崇儒家思想,弘扬道德,打击异端。 |
包拯断案 | 宋代民间传说 | 彰善 | 公正执法,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 |
《资治通鉴》评史 | 司马光编撰 | 彰善瘅恶 | 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褒扬贤能,贬斥奸佞。 |
岳飞与秦桧 | 南宋历史 | 彰善瘅恶 | 岳飞忠勇被颂扬,秦桧卖国遭谴责,成为典型对比。 |
三、结语
“彰善瘅恶”不仅是古代政治治理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德评判的核心标准。从周公到包公,从孔子到司马光,历代先贤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践行这一原则。这些历史典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