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哲理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庐山不同角度的描绘,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道理。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知识与技能 | 1. 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 理解诗句意思及作者情感 |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意 2. 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事物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 2. 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
二、教学重难点
内容 | 说明 |
教学重点 | 1. 理解诗句含义 2. 把握诗人表达的哲理思想 |
教学难点 | 1. 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的 |
导入新课 | 通过展示庐山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题西林壁》 |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主题 |
初读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 熟悉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
精读理解 | 分句讲解诗句,结合注释进行解释 |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掌握关键词 |
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为什么“只缘身在此山中”?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合作能力 |
拓展延伸 | 联系生活实例,谈谈对“当局者迷”的理解 |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总结升华 | 教师总结诗歌主旨,强调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 巩固知识,提升思想深度 |
四、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多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看清真相。
```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 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解;
3. 观察身边一件事物,尝试从不同角度描述它。
六、教学反思(教师参考)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仍需加强,部分学生对“哲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结语:
《题西林壁》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佳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做一个善于思考、全面观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