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秋毫之末”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用来形容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连极小的细节都能看得清楚。但在现代使用中,“秋毫之末”更多地被用来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或现象。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秋毫 | 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极细小 | 《孟子·梁惠王上》 | 比喻极小的事物 |
末 | 尖端、末端 | 古代常用词 | 强调细微之处 |
二、成语释义
- 字面意思:秋天动物毛发的尖端,极为细小。
- 引申意义:形容人观察力极强,能注意到最细微的地方;也常用于比喻事情的起因或根源,即“小事”或“微小之处”。
三、常见用法举例
句子 | 解析 |
他做事总是秋毫之末都不放过。 | 形容他非常细心,注意细节。 |
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问题的秋毫之末。 | 指事情的根源或关键所在。 |
他有秋毫之末的洞察力,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问题。 | 表示他观察力极强。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明察秋毫、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
反义词 | 粗心大意、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
五、总结
“秋毫之末”原指秋天动物毛发的尖端,后来被引申为极小的事物或细节。在现代语境中,它既可以表示一个人观察细致、注重细节,也可以用来比喻事情的根源或关键点。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哲理性。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对“秋毫之末”这一成语的深入理解与整理,结合历史出处与现代用法,力求提供准确、易懂的解释,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