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介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于他随军出征期间,正值重阳节(九月九日),诗人因战事繁忙,无法归乡,借节日之机抒发对故乡长安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边塞诗中少见的思乡情怀。
一、
本诗以“行军”为背景,以“九日”即重阳节为时间点,表达了作者在征战途中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诗中通过自然景物与节日习俗的描写,烘托出一种孤寂与思乡的情绪。尽管身处边疆,但诗人的心仍牵挂着远方的故园。
二、原文及解析
内容 | 解析 |
原文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第一句 | “强欲登高去”:诗人虽有登高望远的意愿,但因战事繁忙或环境限制,未能实现。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压抑的情绪。 |
第二句 | “无人送酒来”:重阳节有饮酒赏菊的习俗,但此时无人相伴,更显孤独。也暗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寂寞。 |
第三句 | “遥怜故园菊”:诗人遥想故乡的菊花,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也暗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第四句 | “应傍战场开”:想象故乡的菊花可能也生长在战乱之地,表达出对战争的忧虑与对故土命运的关切。 |
三、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全诗虽短,却饱含深情,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2. 意境深远:通过“故园菊”与“战场”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3. 语言凝练:全诗仅20字,却层次分明,意蕴丰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概括性。
四、历史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多次参与西域征战。他的作品多反映边塞风光与将士生活,但也常夹杂着对家乡的思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普遍存在的思乡情绪。
五、总结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典型的边塞思乡诗,它不仅展示了岑参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唐代社会中许多士人共有的心理状态。诗中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巧妙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