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原文及翻译】一、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是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的一则短文,讲述了东汉末年战乱时期,华歆与王朗一同乘船避难的故事。文中通过两人在面对一个想要上船避难的人时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他们对待他人、对待责任的不同品德。华歆坚持原则,认为不能轻易答应别人上船,以免危及自身;而王朗起初同意,后来又反悔。最终,华歆的谨慎和责任感得到了体现,而王朗则显得优柔寡断。
这则故事强调了“言而有信”“守诺重义”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在关键时刻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可因一时之便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自身的道义。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躲避战乱。 |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 有一个人想要搭乘他们的船避难,华歆立即感到为难。 |
朗曰:“幸尚宽,何不许?” | 王朗说:“船还宽敞,为什么不答应呢?” |
歆曰:“此非吾所敢知也。” | 华歆说:“这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事。” |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 (王朗)已经接受了那个人的托付,怎么能在紧急时抛弃他呢? |
遂携拯如初。 | 于是(华歆)仍然带着那个人一起走。 |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后世因此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品德高低。 |
三、人物评价
人物 | 行为特点 | 品德评价 |
华歆 | 坚持原则,慎重考虑,不轻易承诺 | 责任感强,守信重义 |
王朗 | 初期同意,后期反悔,缺乏担当 | 优柔寡断,失信于人 |
四、启示
这则故事虽短,但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
- 在面对他人求助时,应慎重考虑是否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 一旦做出承诺,就应坚守到底,不可因形势变化而背信弃义;
- 个人的道德选择不仅影响自己,也会被后人评判。
结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虽为古代小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坚定、诚信、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