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什么意思】“脍炙”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食物美味可口,也常用来比喻受到广泛称赞或推崇的事物。在现代汉语中,“脍炙”多用于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表示某事物广受好评、人人称道。
一、总结
“脍炙”原意是指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是古代人们喜欢的食物。后来引申为“人人喜爱、广为流传”的意思,常用来形容作品、人物、思想等具有极高价值和影响力。在日常使用中,“脍炙人口”是最常见的搭配,表示某事物被广泛传颂、深入人心。
二、表格对比说明
词语 | 原意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示例 |
脍 | 切细的肉 | 食物的一种 | 古代饮食 | “脍不厌细” |
炙 | 烤熟的肉 | 食物的一种 | 古代饮食 | “炙手可热” |
脍炙 | 切细烤熟的肉 | 美味的食物 | 古代饮食 | “脍炙之味” |
脍炙人口 | 广受欢迎、广为传颂的事物 | 作品、思想、人物等受到广泛赞誉 | 文学、艺术、社会评价 | “这首诗脍炙人口” |
三、常见用法与搭配
- 脍炙人口:形容作品、言论等广受好评,人人传诵。
- 例句:他的小说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早已脍炙人口。
- 炙手可热:原指烤肉烫手,现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也可形容热门事物。
- 例句:他最近事业蒸蒸日上,可谓炙手可热。
- 脍炙之味:指美味的食物,常用于文学描写。
- 例句:山珍海味虽佳,不及家常脍炙之味。
四、小结
“脍炙”一词源自古代饮食文化,后演变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强调事物的美味与受欢迎程度。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通过“脍炙人口”这一成语体现其内涵,广泛用于对优秀作品、人物或思想的高度评价。了解“脍炙”的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及现代语境中的相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