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一、总结
《天论》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收录于《荀子》一书中。该篇主要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主张以人的努力去顺应自然规律,反对迷信天命。文章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和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天论》的原文及其对应翻译,便于读者理解与学习。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天的运行有其规律,不会因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灭亡。 |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用治理的方式应对天道就会吉祥,用混乱的方式应对就会带来灾祸。 |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所以明白天与人的区别,就可以称为“至人”了。 |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 不需要刻意去做就能成功,不需要追求就能得到,这叫做“天职”。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 万物各自获得和谐而生长,各自得到滋养而完成。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 人的本性中天生就喜欢利益,顺着这种本性就会产生争夺,而谦让就会消失。 |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不立焉。 | 人生来就有厌恶邪恶的倾向,顺着这种本性就会产生淫乱,而礼义和文理就不会建立。 |
生而有耳目鼻口之欲,有所喜怒哀乐,而无节制之度,故必有贪利之心。 | 人生来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欲望,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但没有节制的尺度,因此必然会产生贪婪之心。 |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也。 | 人的本性是饥饿时想吃饱,寒冷时想温暖,劳累时想休息,这是人的情感。 |
今人之性,好色而不好美,好利而不好义,好佚而不好劳。 | 人的本性是喜欢美色而不喜欢美德,喜欢利益而不喜欢道义,喜欢安逸而不喜欢劳动。 |
三、结语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非盲目崇拜天命。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上述原文与翻译对照,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天论》的核心思想,从而更好地把握荀子的哲学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