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久假不归指的是】“久假不归”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去仁也,如脱屣耳。”后人引申为“久假不归”,意指长期借用他人的东西而不归还。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久假不归 |
拼音 | jiǔ jiǎ bù guī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后世引申) |
释义 | 长期借用别人的东西而不归还 |
用法 | 用于形容人缺乏诚信,侵占他人财物或权利 |
近义词 | 久借不还、占为己有 |
反义词 | 及时归还、物归原主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久假不归”最早并非直接出现在古籍中,而是后人根据《孟子》中的思想进行引申和总结。原意是指一个人对“仁”的态度,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借用物品不归还”的描述。
在现代汉语中,“久假不归”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人在使用他人财物或资源时,长时间不归还,甚至有意无意地将其视为自己的财产。
三、实际应用举例
场景 | 示例 |
日常生活 | 小王向朋友借了手机,一个月都没还,朋友说他“久假不归”。 |
工作场景 | 公司的资料被员工私自带走,公司认为这是“久假不归”的行为。 |
法律领域 | 在法律上,“久假不归”可能涉及侵占或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问题。 |
四、文化意义与启示
“久假不归”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道德评价。它反映了社会对诚信、责任和尊重他人财产的重视。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良好的信用和责任感是维系关系的重要基础。
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人们:借用他人物品时应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做到“借有所用,用后归还”。
五、总结
“久假不归”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成语,强调了诚信与责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避免“久假不归”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益。
项目 | 内容 |
核心含义 | 长期借用他人财物而不归还 |
文化内涵 | 强调诚信与责任感 |
应用场景 | 日常生活、工作、法律等 |
延伸意义 | 提醒人们珍惜他人信任,遵守社会公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