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诽谤罪】诽谤罪是指行为人故意捏造事实,以书面、口头或其他方式向他人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根据中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诽谤罪是一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一、诽谤罪的基本概念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行为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
犯罪主体 | 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主观方面 | 故意,即明知是虚假事实仍故意传播 |
客观方面 | 实施了捏造事实并公开传播的行为,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 |
客体 | 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
二、构成诽谤罪的要件
要件 | 说明 |
主体 | 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主观故意 | 行为人必须有明确的主观故意,即明知是虚假信息仍故意传播 |
客观行为 | 包括口头、书面、网络等任何形式的传播行为 |
损害结果 | 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 |
因果关系 |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
三、诽谤罪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行为类型 | 是否构成诽谤罪 | 说明 |
正确的批评 | 否 | 属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或表达意见,不构成诽谤 |
无意传播虚假信息 | 否 | 需要有“故意”这一主观要件 |
虚假信息但未传播 | 否 | 必须有实际传播行为 |
网络谣言 | 是 | 若符合故意捏造并广泛传播,可构成诽谤罪 |
侮辱罪 | 不完全相同 | 侮辱罪更侧重于对人格尊严的贬损,而诽谤罪侧重于名誉损害 |
四、诽谤罪的法律责任
- 行政处罚:在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况下,可能面临警告、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 民事责任:受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恢复名誉等;
- 刑事责任:若情节严重,可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五、典型案例参考
1. 网络诽谤案:某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导致当事人社会评价严重下降,最终被法院以诽谤罪判处刑罚。
2. 新闻报道失实:某媒体因未经核实的报道导致他人名誉受损,虽未被认定为刑事犯罪,但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
六、结语
诽谤罪是一种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违法行为,其核心在于“故意捏造并传播虚假信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诽谤行为形式更加多样,法律对这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法律意识,避免因一时冲动或无知触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