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PAGE电泳的原理是什么】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广泛用于分离和分析蛋白质的技术。它通过结合特定的化学物质,使蛋白质在电场中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
一、基本原理总结
SDS-PAGE的核心在于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将蛋白质变性,并赋予其相同的电荷密度。这样,在电场作用下,蛋白质主要依据分子量大小进行迁移,而非其天然电荷或形状。同时,聚丙烯酰胺凝胶起到筛网效应,进一步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该技术常用于:
- 蛋白质纯度分析
- 分子量测定
- Western Blot前的样品制备
二、关键成分及其作用
| 成分 | 作用 |
|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 | 使蛋白质变性并覆盖其表面,使其带负电荷,消除电荷差异 |
| 聚丙烯酰胺凝胶 | 提供多孔结构,作为“筛网”按分子量大小分离蛋白质 |
| 电极缓冲液 | 提供稳定的pH环境和离子强度,确保电泳顺利进行 |
| 样品缓冲液 | 含有还原剂(如β-巯基乙醇),帮助破坏蛋白质二硫键,使其完全变性 |
三、实验步骤简述
1. 样品处理:将蛋白质样品与SDS和还原剂混合,加热变性。
2. 上样:将处理后的样品加入凝胶加样孔。
3. 电泳:在恒定电压下进行电泳,蛋白质根据分子量大小迁移。
4. 染色与观察:使用考马斯亮蓝等染料对凝胶进行染色,观察蛋白质条带。
四、SDS-PAGE的优势
- 分离分辨率高,可区分分子量相近的蛋白质
- 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 可与其他技术(如Western Blot)联用,提高分析能力
五、注意事项
- SDS会破坏蛋白质的天然构象,因此不适合研究蛋白质功能
- 凝胶浓度需根据目标蛋白的分子量选择
- 电泳时间与电压应根据实验需求调整,避免过度迁移或扩散
通过以上方式,SDS-PAGE成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手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