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是哪个皇帝何不食肉糜的出处】“何不食肉糜”是一句流传较广的成语,常被用来讽刺统治者不了解民间疾苦。这句话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与一位皇帝有关,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
“何不食肉糜”出自《晋书·愍帝纪》,原文为:“帝(司马邺)尝因食炙,以骨自啮,左右进羹,帝曰:‘此非肉也,安得有糜?’左右曰:‘此羊骨也。’帝曰:‘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晋愍帝在吃烤肉时,因为骨头太硬,他以为是肉,便问:“为什么不给我吃肉粥呢?”实际上他吃到的是羊骨。这反映出当时皇室对民间生活的无知。
虽然这句话常被误认为是晋惠帝所说,但根据正史记载,实际应为晋愍帝司马邺所言。然而,在后世流传中,很多人将其归于晋惠帝,甚至成为“何不食肉糜”这一说法的代名词,用来讽刺那些脱离群众、不懂百姓疾苦的统治者。
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何不食肉糜 |
出处 | 《晋书·愍帝纪》 |
原文出处 | “帝尝因食炙,以骨自啮,左右进羹,帝曰:‘此非肉也,安得有糜?’左右曰:‘此羊骨也。’帝曰:‘何不食肉糜?’” |
所指人物 | 晋愍帝司马邺(实际说话人) |
流传人物 | 晋惠帝(后世误传) |
含义 | 讽刺统治者脱离实际、不了解民间疾苦 |
常见误解 | 被误认为是晋惠帝所说 |
历史背景 | 晋朝末年,社会动荡,皇室腐败,民生困苦 |
结语:
“何不食肉糜”虽是一句看似简单的对话,却深刻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中统治阶层与民众之间的隔阂。虽然这句话的真实出处并非晋惠帝,但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体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