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啥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两个人或多个群体之间关系密切、臭味相投,往往带有贬义。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
“沆瀣一气”原意是指“沆”和“瀣”都是夜间的雾气,两者结合在一起,比喻彼此气味相投、志同道合。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利益相同或思想一致而结成一伙,常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正当的联合或勾结行为。
在现代语境中,“沆瀣一气”多用于负面评价,如官员贪污腐败时互相包庇,或者某些不良团体之间的合作。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沱瀣一气(注:常见误写为“沆瀣一气”,正确应为“沱瀣一气”) |
正确写法 | 沱瀣一气(但现代常用“沆瀣一气”) |
拼音 | tóu xiè yī qì |
出处 | 《宋史·李垂传》:“沆瀣一气,遂成朋党。” |
字面解释 | “沆”和“瀣”均为夜间的雾气,合在一起比喻气味相投 |
引申义 | 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共同利益或思想而结成一伙,多含贬义 |
使用场景 | 批评不正当的联合、勾结、小团体等 |
近义词 | 趋炎附势、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坚持原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
三、补充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沆瀣一气”虽然常被写作“沆瀣一气”,但根据古籍记载,正确的写法应为“沱瀣一气”。由于字形相近,现代人多误用“沆”字,因此在正式场合中,建议使用“沱瀣一气”以保持语言规范性。
此外,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气和语境,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冲突。它更适合用于书面表达或正式场合中的批评性语境。
结语:
“沱瀣一气”虽源于古文,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明辨是非,远离不良结盟,坚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