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什么意思】一、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出自韩愈的《马说》,原文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喂马的人不知道这匹马是千里马,即使它发出声音(鸣),也无法被理解它的意图(通其意)。这里的“鸣”指的是马的叫声,“通其意”是指理解马的真正需求或能力。
整句话反映了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识别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识才、用才的呼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语境解释 |
鸣 | 马的叫声,象征表达或诉求 | 《马说》 | 表示马在发出声音,试图引起注意或表达需求 |
不能 | 表示无法达到某种状态或结果 | 《马说》 | 指喂马的人没有理解马的真实情况或能力 |
通其意 | 理解马的意图或真实需求 | 《马说》 | 指喂马的人不了解马的才能,无法与其沟通 |
全句意思 | 喂马的人听到了马的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真正意图 | 《马说》 | 表达了对人才被忽视、不被理解的无奈与批判 |
三、延伸理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仅是对古代养马人行为的批评,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现象的隐喻。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有些人虽然有能力、有想法,但因为缺乏理解或沟通,导致他们的价值无法被认可。
因此,这句话提醒我们:不仅要善于表达自己,更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和使用人才。
结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仅是文学中的经典句子,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理解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人、尊重人、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