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莫之许也句式是什么】一、
“时人莫之许也”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为:“时人莫之许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的人没有人认可他”。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形成“宾语+之/是+动词”的结构。
本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诸葛亮”,而“许”是动词“认可”的意思。正常语序应为“时人莫许之也”,但为了强调“之”(即诸葛亮),将其前置,形成了“时人莫之许也”。
以下表格对“时人莫之许也”的句式进行详细分析:
二、表格分析
项目 | 内容 |
句子原文 | 时人莫之许也 |
现代汉语翻译 | 当时的人没有人认可他 |
句子结构 | 主语 + 否定词 + 宾语 + 动词 + 语气助词 |
关键词解释 | - 时人:当时的人 - 莫:没有 - 之:代词,指代“诸葛亮” - 许:认可、赞同 - 也:语气助词,表肯定或强调 |
句式类型 | 宾语前置句 |
正常语序 | 时人莫许之也 |
特点说明 | 在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将宾语提前,构成“宾语+之/是+动词”的结构 |
三、句式特点总结
1. 宾语前置:这是该句的核心语法现象,通过将宾语“之”前置到动词“许”之前,起到强调作用。
2. 否定结构:使用“莫”表示否定,加强了句子的否定语气。
3. 语气助词“也”:用于句末,增强句子的语气,使表达更自然、完整。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叙述人物事迹或评价他人时,用来突出被评价对象的重要性或特殊性。
四、延伸理解
除了“时人莫之许也”之外,类似的宾语前置句还有:
-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我与谁归?”
- “何以战?”(《曹刿论战》)——“以何战?”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反映了古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逻辑性。
五、结语
“时人莫之许也”是一句典型的宾语前置句,通过将宾语“之”提前至动词“许”之前,增强了句子的强调效果。了解这种句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文言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