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又称为什么】《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也是儒家“五经”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尚书》又被称为什么?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
一、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主要记录了上古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与政治言论,包括君王的诏令、大臣的谏言等。由于其内容多为古代帝王的讲话和政令,因此也被称为“书”。在历史上,《尚书》还有多种别称,如“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这些名称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这部经典的称呼方式。
此外,在古代,“尚书”一词原本是指官职名,即负责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典名称。因此,《尚书》也常被称作“古文尚书”或“今文尚书”,根据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表格:《尚书》的别称及解释
别称 | 解释说明 |
书 | 最初的称呼,因内容多为古代君王的讲话和政令而得名。 |
虞书 | 指《尚书》中记载虞舜时期的篇章,如《尧典》《舜典》等。 |
夏书 | 指记载夏朝时期的篇章,如《禹贡》《皋陶谟》等。 |
商书 | 指记载商朝时期的篇章,如《汤誓》《盘庚》等。 |
周书 | 指记载周朝时期的篇章,如《大诰》《康诰》等。 |
古文尚书 | 指汉代发现的用古文字写成的《尚书》版本,与“今文尚书”相对。 |
今文尚书 | 指西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用隶书书写的《尚书》版本,是主流版本。 |
尚书 | 正式名称,来源于古代官职“尚书”,后成为经典名称。 |
三、结语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不仅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发展。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