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的意思口诛笔伐的出处】“口诛笔伐”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的谴责和批评。它不仅体现了语言上的攻击,还包含文字上的批判,具有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
一、口诛笔伐的意思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口诛笔伐 |
拼音 | kǒu zhū bǐ fá |
释义 | 用口头和文字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的谴责和批评。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对不良行为、言论或现象的公开指责,带有强烈的道德立场。 |
近义词 | 咬牙切齿、痛斥、谴责、声讨 |
反义词 | 赞扬、褒奖、默许、宽容 |
二、口诛笔伐的出处
“口诛笔伐”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原文如下:
> “凡作传奇者,不可不先明此理。若以口诛笔伐为能事,则其书必无足观。”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写传奇的人,不能不了解这个道理。如果只把口头和文字的批评当作本事,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没有可看之处。
虽然“口诛笔伐”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但其表达方式在古代文人中已有广泛使用,尤其在明清时期,常用于讽刺那些只靠言辞攻击他人、却缺乏实际内容的文人。
三、现代使用中的常见语境
场景 | 例子 |
社会舆论 | 对腐败官员的口诛笔伐 |
网络评论 | 网民对不当言论的口诛笔伐 |
文艺评论 | 对某部电影的口诛笔伐 |
教育领域 | 对错误教育观念的口诛笔伐 |
四、总结
“口诛笔伐”是一个富有力量的成语,强调通过语言和文字对不良行为进行公开批评。虽然它在古代文学中有所体现,但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用于各种公共讨论和舆论环境中。它不仅是对问题的揭露,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与道德的追求。
总结要点 | 内容 |
含义 | 用口头和文字公开批评 |
出处 |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 |
使用场景 | 社会舆论、网络评论、文艺评论等 |
特点 | 强调公开性、道德性、批判性 |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可继续查阅古典文学或现代社会评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