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罗天下 >

今日快讯播报:专家:新冠不是感冒 “乙类乙管”如何“管”

2022-12-29 20:27:16 来源: 用户: 

今天小编发现专家:新冠不是感冒 “乙类乙管”如何“管”的热度非常高,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于专家:新冠不是感冒 “乙类乙管”如何“管”的信息了解欲望比较大,那么小编也是特地去网上收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下面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吧,那么下面的内容并非本站小编编写,如有问题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  

一、专家:新冠不是感冒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王刚介绍,新冠感染绝对不是感冒,大家不能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新冠感染没什么可怕的,这仅是一种感冒。但近日,全国很多人新冠感染后身体难受、症状明显,不少人发出疑问,这真的是感冒吗?对此,王刚明确表示了否定。

“从医学的角度讲,它属于流感样疾病。一般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有鼻塞、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这统称呼吸道症状,而流感样疾病和普通感冒最大的区别是其不但有呼吸道症状,还有全身症状,比如高热、全身酸痛、头疼乏力等。新冠感染后就是一种流感样疾病。”王刚说,虽然可以理解为大号流感,但部分人群感染后的确比流感症状要严重一些,持续时间也可能要更长一点,风险也更大一些。

“我觉得这波发病高峰大约会持续到明年初,预计元旦后感染的高峰期和人数能有所回落,到春节前,整体情况应该就会明显缓解。”王刚表示,流感已经流行了百余年,人类已经普遍有一定的流感抗体,所以每年只有部分易感者患流感。但每年流感季节,仍有部分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人群,罹患流感后出现重症,甚至死亡。而绝大多数人从未感染过新冠病毒,均是易感者,所以第一波流行过程中感染人群较多且集中。

“大家新冠感染后会有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这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绝大部分人一般1周左右的时间就会好起来。”王刚表示,新冠感染也有导致重症的可能,特别是老年人、有严重基础疾病,未全程接种疫苗、肥胖等人群,大家要学会识别一些危险信号,比如持续发热超过5天,憋喘、胸痛、活动后气促等,老年人可能表现为精神差,食欲下降。如果有危险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历史上有多次传染病大流行,新冠病毒感染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未来或许会面对比新冠疫情更困难的情况。在目前这个‘阵痛期’,恐惧和谣言往往比病原体本身更可怕,全社会携手共同面对,勇气和团结加上科技的力量,我们一定会迎来人潮涌动的春天。”王刚表示。

二、“乙类乙管”如何“管”

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家卫健委26日晚发布公告,对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乙类乙管”具体怎么管?随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及5个配套文件,对防控工作进行系统再部署,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即将进入全新阶段。

当前,新冠病毒变异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潜伏期。综合考虑病毒特点、疫情形势、疫苗接种、医疗资源准备和防控经验等因素,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顺应了客观规律、具备了充分条件,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新冠疫情之初,面对未知病毒,采取“乙类甲管”的管理,是最大限度护佑人民健康的负责任之举。如果说当时面对的是一道加试题,那么,经过与病毒三年的较量,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像是一道常规题。回归“乙类乙管”,意味着防控思路和管理举措的全方位调整,但调整的只是管的等级,绝不意味放任不管。可以预料,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由于感染病例迅速增加,可能会出现药品供应不足、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紧张等现象。如何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减少重症死亡病例,如何尽量拉平曲线、推后峰值,如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新挑战新任务对各地区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一方面,要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在借鉴汲取各地共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未雨绸缪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尤其要把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提高相关药品、试剂的可及性,完善分级诊疗等工作做在前面,同时加大宣传科普力度,以万全准备争取平稳转段。比如,上海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实现发热诊疗一周7天开放。南京有16辆发热流动诊疗车开进居民小区和企业,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另一方面,“防重症”“治重症”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加强重点人群保护,加强重点机构防控,做好重点行业防控,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国家卫健委已要求,医院要发挥重症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医院要畅通急诊和住院病房收治之间的“绿色通道”,对于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要实现24小时清零收治。北京组织对高风险人群发放血氧夹,有助于将防控关口前移。同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基础相对薄弱、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要确保药品能下得去,村卫生室能够配足配齐需要的药品;重症能转上来,发现重症患者后能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

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调整之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出行都将迎来新变化。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病毒变异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双节”临近,走亲访友、区域流动势必频繁起来。在逐步回归常态生活节奏的同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及时完成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最大限度确保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安全。

文章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