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故事典故】“赴汤蹈火”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下面将对“赴汤蹈火”的出处、含义、用法及历史故事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展示。
一、成语概述
成语名称: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字面意思:奔赴滚烫的水,踩踏火热的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引申意义:形容人为了某种信念、责任或目标,甘愿承受极大的痛苦与危险。
二、出处与典故
“赴汤蹈火”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夫士之有志者,当如赴汤蹈火,虽死不悔。”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志向,就应该像面对滚烫的水和烈火一样勇敢前行,即使牺牲生命也不后悔。
此外,《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赴汤蹈火,死而无悔。”说明在古代,这种精神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忠义之士。
三、用法与示例
用法 | 示例 |
形容人勇敢无畏 | 他为了救落水儿童,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真是赴汤蹈火。 |
表达坚定决心 | 面对困难,他选择了赴汤蹈火,坚持到底。 |
赞扬英雄气概 | 这位战士在战场上赴汤蹈火,英勇牺牲,令人敬佩。 |
四、相关人物与事件
人物/事件 | 简介 |
岳飞 | 宋代抗金名将,以忠诚报国著称,常被形容为“赴汤蹈火”的代表人物之一。 |
文天祥 | 南宋爱国诗人,面对元军俘虏,宁死不屈,体现了“赴汤蹈火”的精神。 |
诸葛亮 | 为完成刘备托付的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常被后人视为“赴汤蹈火”的典范。 |
五、总结
“赴汤蹈火”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勇敢、忠诚与奉献的价值观。无论是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身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赴汤蹈火 |
拼音 | fù tāng dǎo huǒ |
出处 | 《后汉书》《三国志》等 |
含义 | 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
用法 | 形容勇敢、坚定、奉献 |
典型人物 | 岳飞、文天祥、诸葛亮等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