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其功于一役是什么意思】“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军事战略思想,常用于形容在一次行动或努力中完成原本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集中力量、一次性解决问题,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毕其功于一役 |
拼音 | 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 |
出处 |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引申为“毕其功于一役”。 |
含义 | 在一次行动中完成全部任务或达成目标,强调集中力量、一次性成功。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重大决策、战略部署、项目执行等场合,强调效率与成果。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毕其功于一役”最早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思想。古人认为,在战斗中应抓住最佳时机,集中兵力一举击溃敌人,而不是反复进攻,导致消耗过大。后来这一思想被引申到政治、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高效执行的策略理念。
三、使用示例
示例句子 | 解析 |
这个项目我们一定要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拖泥带水。 | 强调一次性完成项目,避免拖延。 |
他希望通过这次谈判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所有问题。 | 表达希望一次解决多个问题的愿望。 |
这个政策如果能毕其功于一役,将极大提升效率。 | 说明政策设计的高效性。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毕其功于一役”的关系 |
一蹴而就 | 事情轻而易举地完成 | 与“毕其功于一役”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容易完成 |
事半功倍 | 用较少的努力获得较大的效果 | 更注重效率,而非一次性完成 |
一劳永逸 | 一次努力,长期受益 | 强调长期效果,与“毕其功于一役”侧重不同 |
五、总结
“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成语,强调在关键节点上集中资源、果断行动,以达到最佳效果。它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个人发展、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与执行力。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对成语“毕其功于一役”的深入分析与整理,结合历史背景、实际应用及语言表达方式,旨在提供清晰、准确、易懂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