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的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对话。通过这一对话,孟子阐述了仁政思想,强调以德服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反对以武力征服百姓的霸道做法。
一、
本文围绕“齐桓公、晋文公是否可以称霸”展开讨论。齐宣王问孟子:“若寡人者,可以保民而王乎?”孟子则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作答,强调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强盛和百姓安居。他指出,齐桓公、晋文公虽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他们的做法仍属“霸道”,并非真正的“王道”。孟子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 |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可以听听吗?” |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因此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听说过。” |
曰:“若是,则弟子之言,亦不足听乎?” | (齐宣王)说:“那么,您的言论也不值得听了吗?” |
曰:“昔者,鲁穆公之时,公仪子为相,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君臣,贤者众矣。然其国亡于齐,何也?” | 孟子说:“从前,鲁穆公的时候,公仪子做丞相,子柳、子思做大臣,鲁国的君臣都是贤人,但国家还是被齐国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
“夫子之言,未足以尽之也。” | “您的话,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
曰:“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吾何以王哉?” | 孟子说:“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讲利益?我凭什么能帮助您称王呢?” |
曰:“今有乐酒,而欲饮人酒,人不与,而自饮之,可乎?” | (齐宣王)说:“现在有人喜欢喝酒,却想让人给他酒喝,别人不给,他自己就喝了,这样可以吗?” |
曰:“不可。” | 孟子说:“不可以。” |
曰:“今有人欲取人之璧,而夺之,可乎?” | (齐宣王)说:“现在有人想拿别人的玉璧,强行抢走,可以吗?” |
曰:“不可。” | 孟子说:“不可以。” |
曰:“今有人欲取人之牛马,而夺之,可乎?” | (齐宣王)说:“现在有人想拿别人的牛马,强行抢走,可以吗?” |
曰:“不可。” | 孟子说:“不可以。” |
曰:“今有人欲取人之田宅,而夺之,可乎?” | (齐宣王)说:“现在有人想拿别人的田地房屋,强行抢走,可以吗?” |
曰:“不可。” | 孟子说:“不可以。” |
曰:“今有人欲取人之妻子,而夺之,可乎?” | (齐宣王)说:“现在有人想拿别人的妻子儿女,强行抢走,可以吗?” |
曰:“不可。” | 孟子说:“不可以。” |
曰:“然则,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孟子说:“那么,大王之所以不能称王,就像折断树枝一样简单。” |
曰:“何谓也?” | 齐宣王问:“这是什么意思?” |
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及到别人的孩子。天下就可以轻松地治理。” |
三、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仁政与王道的重要性,反对以暴力和利益为主导的治国方式。通过一系列类比和反问,孟子引导齐宣王认识到,真正的王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治国理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