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简介】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以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行为和对圣经权威的强调而闻名,其思想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发展。
一、
马丁·路德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侯国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进入修道院,后成为奥古斯丁会修士。1517年,他因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广泛争议,成为宗教改革的开端。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信仰是获得救赎的关键,而非依赖教会的仪式或金钱。他的翻译工作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德语,使普通信徒能够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内容。此外,他与教会的冲突最终导致他被逐出教会,并推动了新教的形成。马丁·路德的思想不仅改变了宗教格局,也对政治、教育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丁路德简介表格
项目 | 内容 |
全名 |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
出生日期 | 1483年11月10日 |
逝世日期 | 1546年2月18日 |
出生地 | 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侯国(今德国) |
宗教背景 | 天主教徒,后成为新教改革者 |
职业 | 神学家、宗教改革家、神学教授 |
主要贡献 | 发起宗教改革,提出“因信称义”,翻译《圣经》为德语 |
关键事件 | 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1521年在沃姆斯会议上拒绝撤回观点 |
影响 | 推动新教形成,改变欧洲宗教格局,促进教育和语言发展 |
代表作品 | 《九十五条论纲》、《致德国基督教贵族书》、《圣经》德语译本 |
马丁·路德的一生是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典范,他的思想不仅改变了宗教信仰的方式,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