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河焚舟国语辞典】“济河焚舟”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原意是渡过黄河后烧掉渡船,表示决心不回头、不留退路。在《国语辞典》中,“济河焚舟”被解释为“比喻下定决心,勇往直前,不留退路”。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果敢与决断。
以下是对“济河焚舟”这一成语的详细解读与相关资料整理: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济河焚舟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原文出处 | “晋侯(重耳)遂入秦,以秦为援,济河焚舟。” |
本义 | 渡过黄河后烧掉船只,表示不再返回。 |
引申义 | 比喻下定决心,勇往直前,不留退路。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人在关键时刻的决心和勇气。 |
近义词 |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孤注一掷 |
反义词 | 留有余地、首尾两端、犹豫不决 |
二、文化背景与意义
“济河焚舟”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的故事。他为了摆脱困境,渡过黄河后将船只烧毁,表示不再回头,坚定地走向复国之路。这个行为象征着一种彻底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也体现了古代士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担当。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济河焚舟”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用来鼓励人们在面临重大挑战时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三、现代应用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济河焚舟”虽然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行为,但其精神内核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创业、求学还是人生选择,都需要一种“不留退路”的勇气。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坚定前行。
四、总结
“济河焚舟”不仅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典故,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象征。它代表着决心、勇气与无畏,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重要关头时,要敢于做出果断的选择,勇敢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 《左传》
- 《国语辞典》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或与其他成语的对比分析,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