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有哪些】“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非常著名的一套策略体系,源自《孙子兵法》的智慧,并在后世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谋略,也广泛应用于政治、商业、生活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对“三十六计”的总结与介绍。
一、三十六计概述
“三十六计”并非出自同一本书,而是后人根据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归纳整理而成,内容多为民间流传,也有部分来源于史书和典籍。这些计策分为六类: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类包含六条计策。
二、三十六计一览表
| 序号 | 计策名称 | 类别 | 简要说明 |
| 1 | 胜战计 | 胜战计 | 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 |
| 2 | 围魏救赵 | 胜战计 | 攻其不备,解围救急 |
| 3 | 借刀杀人 | 胜战计 | 利用他人之力消灭敌人 |
| 4 | 以逸待劳 | 胜战计 | 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
| 5 | 乘虚而入 | 胜战计 | 抓住敌人空虚时进攻 |
| 6 | 声东击西 | 胜战计 | 做出假动作,迷惑对手 |
| 7 | 敌战计 | 敌战计 | 面对强敌时的应对策略 |
| 8 | 以逸待劳 | 敌战计 | 保持实力,静待敌动 |
| 9 | 无中生有 | 敌战计 | 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
| 10 | 借尸还魂 | 敌战计 | 借助旧势力重振旗鼓 |
| 11 | 调虎离山 | 敌战计 | 引诱敌人离开据点 |
| 12 | 釜底抽薪 | 敌战计 | 断绝敌人根本来源 |
| 13 | 攻战计 | 攻战计 | 主动进攻时的策略 |
| 14 | 声东击西 | 攻战计 | 分散敌人注意力 |
| 15 | 欲擒故纵 | 攻战计 | 先放纵敌人,再一举擒获 |
| 16 | 围城打援 | 攻战计 | 包围敌军,引诱援军 |
| 17 | 混战计 | 混战计 | 在混乱中寻找机会 |
| 18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混战计 | 用敌人的方法对付敌人 |
| 19 | 反客为主 | 混战计 | 反转局势,占据主动 |
| 20 | 顺手牵羊 | 混战计 | 乘乱取利,小胜大捷 |
| 21 | 并战计 | 并战计 | 合并力量,集中打击 |
| 22 | 借力打力 | 并战计 | 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
| 23 | 以火攻火 | 并战计 | 利用敌人资源攻击敌人 |
| 24 | 走为上计 | 并战计 | 退守避敌,保存实力 |
| 25 | 败战计 | 败战计 | 败局中求生机 |
| 26 | 每战必胜 | 败战计 | 保持战斗意志 |
| 27 | 破罐破摔 | 败战计 | 无路可退时的最后挣扎 |
| 28 | 拒敌于门外 | 败战计 | 以防御为主,避免损失 |
| 29 | 假道伐虢 | 败战计 | 借口行动,实现目的 |
| 30 | 欲盖弥彰 | 败战计 | 想掩盖反而暴露 |
| 31 | 金蝉脱壳 | 败战计 | 用假象迷惑敌人,自身脱身 |
| 32 | 空城计 | 败战计 | 以虚张声势吓退敌人 |
| 33 | 走为上计 | 败战计 | 适时撤退,保存实力 |
| 34 | 假戏真做 | 败战计 | 虚实结合,迷惑对手 |
| 35 | 瞒天过海 | 败战计 | 伪装真相,瞒天过海 |
| 36 | 以少胜多 | 败战计 | 以智取胜,以弱胜强 |
三、结语
“三十六计”不仅是一套战术策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灵活应变、随机应变,适用于各种复杂情境。无论是战场、职场还是日常生活,合理运用这些计策,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