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鸳鸯不羡仙的典故】“不羡鸳鸯不羡仙”是一句富有诗意的古语,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生活或理想状态的向往。这句话虽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
一、典故来源
“不羡鸳鸯不羡仙”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的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原意是说,只要能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即使死去也无怨无悔,宁愿做一对鸳鸯也不羡慕神仙的生活。
“鸳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古人常用“鸳鸯”比喻夫妻恩爱;而“仙”则代表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的理想境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人间真情的珍视远胜于对仙境的向往。
二、文化内涵
1. 爱情至上:强调真挚的爱情比任何物质或精神上的追求都更加珍贵。
2. 现实主义:拒绝空想,重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联结。
3. 人生选择:表明一种生活态度,即在平凡中寻找幸福,在现实中感受美好。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羡鸳鸯不羡仙”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既可以是对爱情的坚守,也可以是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它提醒人们,不要一味追求虚幻的理想,而应珍惜眼前人、当下事。
四、总结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 |
原文 |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
意思 | 表达对爱情的执着,不愿追求神仙般超脱的生活 |
鸳鸯象征 | 忠贞爱情、夫妻恩爱 |
仙象征 | 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 |
现代意义 | 珍惜现实中的感情与生活 |
文化内涵 | 强调爱情的价值高于一切 |
五、结语
“不羡鸳鸯不羡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追求虚无缥缈的仙境,而是在于拥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和充实的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爱,才是最难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