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毫什么意思】“明察秋毫”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眼睛非常明亮,能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最细小的毛。后来用来形容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敏锐。
其中,“毫”是这个成语中的关键字,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准确掌握整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一、
“明察秋毫”中的“毫”原指动物身上的细毛,尤其是牛羊等动物身上的绒毛。在古代,人们常用“毫”来表示极小的事物或细节。因此,“明察秋毫”比喻人眼光锐利,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微之处。
在现代汉语中,“毫”也常用于表示极小的数量单位,如“毫厘不差”、“一丝一毫”。它不仅用于描述视觉上的敏锐,还可以引申为对事情的细致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现代延伸 |
明察秋毫 | 形容目光敏锐,能看清极小的细节 | 《孟子·梁惠王上》 | 多用于形容人的观察力强、判断力准 | 引申为细致入微、洞察事物本质 |
毫 | 动物身上的细毛;极小的单位 | 古代文献 | 常用于描述极小的事物或细节 | 现代多用于表示极小量或精确度 |
三、结语
“明察秋毫”的“毫”虽然字形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汉语中“以小见大”的表达智慧。了解“毫”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