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的意思】“割须弃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故事。这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在战败或仓皇逃跑时,为了保命而丢弃自己的衣物和胡须,象征着狼狈不堪、无暇顾及体面的窘境。后来,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在危急时刻放弃尊严或面子,只求生存。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割须弃袍 |
出处 | 《三国演义》 |
原意 | 战败时丢弃衣物和胡须,形容狼狈 |
引申义 | 在危急情况下放弃尊严或面子,只求保命 |
使用场景 | 形容人处境艰难、狼狈不堪 |
二、出处与背景
“割须弃袍”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第34回,讲述的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退,途中遇到刘备军的追击。当时曹操仓皇逃窜,为了躲避追兵,不得不割断自己的胡须,并扔掉自己的袍子,以减少被认出的可能性。
这一情节生动地描绘了曹操在战败后的狼狈状态,也反映了战争中的残酷与无奈。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描述狼狈场面 | 他一路狂奔,最后竟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
表达放弃尊严 | 面对困境,他选择割须弃袍,只为保住性命。 |
常用于文学描写 | 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割须弃袍,展现了战争的惨烈。 |
四、成语的文化意义
“割须弃袍”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面子”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一个人的外貌、衣着往往代表着身份与尊严,而“割须弃袍”则象征着在极端情况下,尊严可以暂时让位于生存。
此外,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讽刺那些在关键时刻不顾体面、只求自保的人。
五、总结
“割须弃袍”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成语,既描述了战争中的狼狈场面,也反映了人性在危机中的挣扎。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尴尬或窘迫的情境。
总结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战败时丢弃衣物和胡须,形容狼狈 |
文化内涵 | 反映对尊严与生存的抉择 |
使用范围 | 文学、口语、讽刺等 |
现代应用 | 形容人在压力下放弃体面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