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汉人民族英雄宋岳飞的满江红是在何地何时写在什么上面】《满江红》是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愤慨。然而,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地点、时间以及书写载体,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和不同的说法。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
《满江红·写怀》是岳飞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全文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关于其写作背景,主流观点认为该词创作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41年),具体时间多认为是1138年前后,地点则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至于“写在什么上面”,目前并无确切记载,但传统上认为是写在纸张或绢帛上。
尽管如此,由于岳飞生前并未留下手稿,且《满江红》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因此部分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不过,无论真伪如何,《满江红》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二、表格:《满江红》写作背景简表
项目 | 内容 |
作品名称 | 《满江红·写怀》 |
作者 |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 |
创作时间 | 约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 |
创作地点 | 有多种说法,如河南、湖北、江西等地 |
写作载体 | 无明确记载,推测为纸张或绢帛 |
最早出处 | 明代《忠义录》、《岳武穆遗文》等文献 |
是否有手稿 | 无实物留存,现存版本均为后人传抄 |
学术争议 | 部分学者质疑其真实性,但多数认为是岳飞所作 |
文化意义 |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保家卫国 |
三、结语
尽管《满江红》的创作细节仍存疑,但其情感激昂、气势磅礴,体现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侵略者的痛恨。无论它是否为岳飞亲笔所书,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已无可动摇。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这部作品的价值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