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楫是什么意思】“楫”是一个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尤其在与船只相关的语境中出现较多。它原本指的是船桨,是用于划船的工具,类似于现代的“桨”。在古文中,“楫”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行动力、进取心,有时也象征着方向和力量。
一、总结
“楫”字的基本含义是“船桨”,引申为“前进的动力”或“行动力”。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用作比喻,表达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楫”也可能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二、详细解释
项目 | 内容 |
字形 | 楫(jí) |
部首 | 木 |
笔画 | 12画 |
基本含义 | 船桨,用于划船的工具 |
引申义 | 行动力、进取心、方向感 |
使用场景 | 古文、诗词、文学描写、文化象征 |
常见搭配 | “扬楫”、“操楫”、“击楫”等 |
文化象征 | 勇敢、奋进、开拓精神 |
三、举例说明
- 《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虽未直接提到“楫”,但“舟”常与“楫”相伴。
-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虽无“楫”字,但“渡淮”需用桨。
- 成语“击楫中流”:出自《晋书·祖逖传》,意指立志报国,奋发图强。
四、结语
“楫”虽然不是一个日常高频使用的汉字,但在历史、文学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古人精神风貌的象征。了解“楫”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语言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