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什么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极其艰难、濒临死亡或失败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生存的状态。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在困境中挣扎、毫无希望地延续生命的人。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苟延残喘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苟:勉强;延:延续;残喘:剩余的喘息。指在极度困难中勉强维持生命,没有希望地活下去。 |
二、来源与用法
“苟延残喘”最早出自《左传》,后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它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处于濒危状态,但仍强行维持现状。
- 例句1:他虽已病入膏肓,却仍苟延残喘,不愿放弃最后一丝希望。
- 例句2:这家公司早已资不抵债,只能苟延残喘,等待最终倒闭。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苟活偷生、奄奄一息、垂死挣扎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描述 |
文学作品 | 描写人物在绝境中的挣扎,增强情感张力 |
新闻报道 | 描述企业、机构或个人在困境中艰难维持 |
日常交流 | 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无奈与同情 |
五、注意事项
- “苟延残喘”语气较为沉重,不宜用于轻松或正面的语境中。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显得过于冷漠。
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成语,表达了在绝境中勉强维持生命的无奈与悲凉。了解其含义及使用方式,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情感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