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捉刀人原文及翻译】“床头捉刀人”是一个出自《世说新语》的典故,常用于形容外表威武但实际并无真才实学之人。该典故源自三国时期,讲述的是曹操与一位名叫崔季珪的人物之间的故事。
一、原文
> 《世说新语·容止》:
> 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貌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指曹操)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护军(即侍卫)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翻译
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觉得自己容貌不够威严,不足以震慑远方国家,于是让崔季珪代替自己出面。而他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床边。会见结束后,他让护军去问匈奴使者:“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气度不凡,但是那个在床边拿刀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容止》 |
故事背景 | 曹操因自认容貌不威严,让崔季珪代为接见匈奴使者 |
关键人物 | 曹操、崔季珪、匈奴使者 |
核心情节 | 曹操暗中观察,通过使者评价判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
典故含义 | 表面威严未必有实力,真正英雄往往藏于细节之中 |
现代引申义 | 常用来讽刺那些看似强大实则无能之人 |
四、延伸思考
这个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对“仪表与才能”关系的重视,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微妙之处。曹操虽然身居高位,却仍需借助他人来展示自己的形象,而最终被识破的却是他自己——这不仅是对权力者的警示,也是对人性真实面貌的深刻洞察。
“床头捉刀人”虽为典故,但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和智慧往往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在于内在的修养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