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调查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调查问卷设计)

2023-10-19 14:11:44 来源: 用户: 

你们好,最近小时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调查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调查问卷设计这个问题都颇为感兴趣的,今天小活为大家梳理了下,一起往下看看吧。

1、 首先,问卷的结构。

2、 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能让被调查者迅速理解调查意图。

3、 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4、 1.前言(解释):首先是问候语,向被调查者简要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宗旨以及回答问题的要求,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解除他们对回答问题的顾虑,请当事人给予帮助。(如果是拘留调查,

5、 它还应该指出恢复的时间。)您好,感谢您参与我们的调查!这项调查只需要您两分钟的时间。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这份问卷!

6、 2.正文:这部分是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被调查者信息、调查项目和调查者信息。

7、 回答者的信息主要是了解回答者的相关信息,以便对回答者进行分类。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这些内容可以用来了解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别,

8、 不同文化程度的个体对被调查事物的不同态度,可以在调查分析中提供重要的参考,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写出很多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

9、 调查项目是问卷的核心内容,是将所要调查的内容具体化为一些问题和备选答案的组织单位。

10、 调查人员信息用于证明调查工作的实施和完成情况以及调查人员的职责,便于日后审查和修正。一般包括:调查人姓名和电话,调查时间和地点,被调查人当时的配合情况。

11、 3.结论:在问卷的最后,我简单强调一下本次调查的重要性,再次表示感谢。请如实回答所有问题,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你的回答对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非常重要。

12、 希望得到您的合作和支持,谢谢!

13、 第二,问卷项目的设计。

14、 调查项目设计的质量是关系到调查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问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5、 1.定义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6、 设计问卷时,首先要确定研究目的、数据分析方法等因素,然后再确定题型。

17、 在问卷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你为什么要调查?谁会被调查?调查需要知道什么?

18、 首先要确定调查的主体和范围。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研究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制定调查问卷的整体概念,将所需材料逐一列出,分析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剔除那些不必要的材料。

19、 然后分析需要通过问卷获得哪些信息,需要调查哪些人等。并确定考察的地点、时间和对象。比如调查学生的作业习惯,可以关注学生的作业;做好工作规范;独立完成与合作;工作反思等。

20、 其中,在做作业规范中不一定要通过问卷得到答案,但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直观了解。

21、 其次要分析样本特征。即分析了解各类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以便根据他们的特点准备调查问卷。

22、 2.问卷项目设计。

23、 问卷项目根据问题回答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其中,封闭题包括两道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李克特量表等。开放式问题一般包括完全自由形式、句子完成式等。

24、 不同类型的题型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是设计调查项目的重点。那么应该如何设计调查项目呢?

25、 A.确定问题的类型。

26、 两个选择题由回答者从两个固定答案中选择,适用于“是”和“否”等互斥的选择题。

27、 两个选择题简单易问易答,便于统计调查结果。但回答者在回答时无法说明原因或表达观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一般习惯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这两种选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是设计者凭空捏造出来的。

28、 需要注意的是,答案确实属于非A型或B型,否则会导致分析研究出现主观偏差。

29、 B.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是预先列出一个问题的答案,回答者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

30、 例如,决定你选择候选人的重要因素是:

31、 a、仪表B、会话C、学历或职称D、职业素质或工作经验。

32、 这类问题思路清晰,容易整理数据。但由于回答者的意见不一定包含在拟回答中,不一定能反映其真实意思。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个灵活的选项来避免,比如“其他”。

33、 c、问题的程度当涉及到被调查者的态度、观点等相关心理活动时,通常用选项来表示程度来判断和衡量。

34、 比如,如何看待博物馆通过各种文物展览对公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

35、 a,好B,好C,差D,不懂。

36、 但是,不同的回答者对此类问题的选项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有时候可以通过评分来衡量,或者在题目中说明。

37、 D.开放式问题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回答和解释想法的问题。即问卷中的问题没有替代答案,提出的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没有任何限制。

38、 通过使用开放式问题,受访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活跃调查气氛,特别是通过收集一些设计者无法提前估计的信息和建议。但在分析整理数据时,由于被调查者的观点比较分散,可能很难得到规律性的信息。

39、 还会导致调查者的主观参与和调查结果的主观偏差。

40、 (2)问题项目设计注意事项。

41、 在设计问题项目时,除了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合适的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2、 1)必要性原则。

43、 为防止被调查者疲劳、随意回答或不愿配合,问卷长度一般应尽量短,问题不宜过多。问题数量应限制在20 ~ 30个左右(控制在20分钟内回答),每个问题必须与研究目标密切相关。

44、 还需要考虑题目之间是否存在相同语言的重复、矛盾等问题。问卷中所列的问题都应该是必须的,但必须的问题不应该包括在内。

45、 2)准确性原则。

46、 调查问卷用词要清晰明了,表达要简洁易懂。一般来说,应使用日常用语,避免使用受访者可能不熟悉的俗语、缩写或专业术语。当涉及到回答者可能不太了解的专业术语时,需要加以解释。

47、 问题应该清楚、明确、具体。语义表达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不能拐弯抹角,避免使用“一般”、“大约”、“经常”等模糊词语。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影响调查结果。

48、 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问题点。如果一个问题有几个问题,不仅会让回答者很难回答,而且结果的统计也很不方便。

49、 比如“你为什么不在学校食堂吃,而选择在校外吃?”这个问题包括“你为什么不在学校食堂吃饭?”“你为什么选择在校外吃饭”“是什么让你转而在校外吃饭?”防止这种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分开语句。

50、 只问一点。

51、 2)客观性原则。

52、 避免引导性问题或带有暗示或倾向的问题。调查问题要客观,不含任何暗示,措辞要恰当,避免引导词。

53、 这种问题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被采访者会不加思考地认同引导性问题所隐含的结论。二是让回答者感到厌恶。既然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那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拒绝回答或者给出相反的答案。

54、 如“普遍认为”、“被权威机构或人士认为”。

55、 3)可行性原则。

56、 调查问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隐私性的或有损自我形象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被调查者在回答时有可能不愿作出真实的回答。因此设计提问时,要考虑到答卷人的自尊,可将这类敏感性的题目设计成间接问句,

57、 或采用第三人称方式提问,或说明这种行为或态度是很大众化的来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比如“你的年收入是多少?”可能导致被调查者难以回答,而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58、 如改用“你们这一年龄或职称的老师年收入是多少?”

59、 另外,所问问题是客户所了解的。所问问题不应是被调查者不了解或难以答复的问题。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会让你得到的是“我不知道”的答案。

60、 还有,在调查时,不要对任何答案作出负面反应。如果答案使你不高兴,不要显露出来。如果别人回答,从未听说过你的产品,那说明他们一定没听说过。这正是你为什么要做调查的原因。

61、 三、调查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62、 1调查问卷必须方便数据统计分析,其结果能回答调查者所想了解的问题。

63、 如可以计算机统计等。

64、 2问卷问题在排列时需注意其内在逻辑性。

65、 (1)在安排上应先易后难,从一个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开始,再问一般性的问题、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将敏感性问题放在最后(将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和涉及被调查者个人隐私的问题放在最后。);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前面,

66、 较难回答的问题放稍后;(2) 封闭式问题放前面,开放式问题放后面;(3)要注意问题的逻辑顺序,可以将问题按时间顺序、类别顺序进行列框,由一般至特殊,循序渐进,逐步启发被调查者,使得被调查者一目了然,

67、 符合被调查者的思维程序,在填写的时候自然就会愉快地进行配合。还要注意问题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和分析性。

68、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逻辑性、连贯性、条理性、程序性,所提的问题最好是按类别进行“模块化”。问题设置紧密相关,问题集中、有整体感、提问有章法。如同样性质的问题应集中在一起,以利于被访者统一思考,

69、 否则容易引起思考的混乱。被调查对象就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而不是发散的、随意性的、不严谨的信息。

70、 3在展开大型调查活动前,最好预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问卷中存在歧义、解释不明确的地方,寻找封闭式问题额外选项,以及了解被调查者对调查问卷的反应情况,从而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完善,

71、 以保证问卷调查活动的目的顺利实现。

以上就是调查问卷设计这篇文章的一些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