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玉雕刻图案图片大全(玉雕)

2023-09-20 19:31:49 来源: 用户: 

你们好,最近小时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玉雕刻图案图片大全,玉雕这个问题都颇为感兴趣的,今天小活为大家梳理了下,一起往下看看吧。

1、 切割线:指雕刻在玉石表面的凹线段,有单条阴线或两条平行的双切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断面大多极浅,以短线相连。如果是间歇性的,那是重物旋转造成的。

2、 一般称为“浅切”、“跳刻”、“短刻”。

3、 勾车:根据设计好的图案,画出浅浅的槽形凸纹,称为“勾车”或“阳线”,商代常用。将线壁的一边打磨成一定的形状称为“切”,西周时为单切,即一边斜入刀,另一边刻线,也产生阳中凸的效果,俗称“一面坡”。

4、 隐升:一条线或块面的轮廓略减,形成隐隐的凸起,摸起来边缘不明显,采用红山文化。

5、 高浮雕:挖底形成立体图形,加影纹塑造,始于战国,流行于明清。

6、 圆雕:立体人物、动物等。常出现在红山文化和商代玉器中。

7、 浅浮雕:通过土地还原的方式,把线条的基础或图像的轮廓挖出来,造成凸起线条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睛、嘴巴和鼻子都是浅浮雕。

8、 活动环:将玉料切割成相连的活动环绳,可延长玉料的跨度,春秋时期已采用。

9、 镂空雕:又称透雕,是在穿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的镂空玉冠饰。镂空雕刻的程序是在装饰轮廓等距离的地方钻孔,然后用线锯连起来,形成槽线。商代玉凤镂空部分光滑,

10、 说明当时对接技术非常熟练。雕刻技术在元代有了新的发展。通雕的玉灶台和荷叶多达三四层,非常精美。

11、 花下浮雕:由多层通过雕刻发展而来,玉器巧妙地以精细的镂空纹饰为背景,在表面衬托出用半浮雕法切割的龙纹或花卉图案,形成两层或三层浮雕装饰面。

12、 打孔:红山文化中打孔的形式有很多种。当时使用竹制、皮质钻具,借助中介水砂进行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边磨损,孔两边对接不准,孔壁有条纹。良渚文化的钻孔和打孔技术得到了改进。

13、 玉琮半径的内壁非常光滑。先秦时期以前,由于钻孔工具原始,孔多为马蹄形眼(单面钻孔)和蜂腰眼(对接孔)。战国以后用铁钻打孔,形成整齐的管状。在汉代,他能够钻复杂的人物(如玉翁仲)和象鼻眼。

14、 底子:铲过之后,器物表面和器壁都是古人做的,装饰底子不惜成本,所以非常光滑。

15、 挖:玉的内腹切割技术,良渚文化中的高筒玉琮已经表现出高超的挖的技艺,清代的鼻烟壶制作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加娴熟。

16、 抛光:战国以后的玉器非常注重最后的抛光工艺,使玉雕表面晶莹润泽的玻璃光泽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17、 剪影:雕刻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面剪影的手法,就像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特征,用熟练准确的轮廓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上就是玉雕这篇文章的一些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