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个千百年来,人们普遍向往、追求、经历的事情。旧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人无缘读书。现在,偌大一个中国,莫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就是读大学读研究生已是司空见惯。
那么,读书是苦还是乐呢?
“寒窗”、“冷板凳”、“青灯黄卷”、“寂寞”……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是很多人对读书苦发出的感叹。
据一些媒体披露,近年一些高中毕业生,高考结束后,立即冲进寝室,将读过的书籍课本一一撕毁,然后 从窗户从楼道边一页页抛掷,一边抛一边高呼:“终于跳出苦海啦!”
这些高中毕业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行为呢?他们认为,十多载的执守寒窗,坐冷板凳,面对青灯手捧黄卷的寂寞日子结束了。
这些现代学子尚且感觉读书如此之苦,那古代的一些读书人的读书经历就更苦了。
范仲淹两岁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养活这个苦命的孩子,带着他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也改了姓。改姓在当时是一件屈辱的事,范仲淹长大后,决心通过发愤读书考取功名,恢复自己的姓氏。
没有吃的,范仲淹将一碗饭熬成几份粥,一次只吃一份;读书困了就用冰凉的水冲洗脸额,然后再埋头攻读;夏天没有蚊帐,为了躲避蚊虫的叮咬,就把一双脚泡在水里头。多年的苦读,范仲淹终于积累了渊博的知识,考中了进士。为自己在政治、军事、文学上的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实现了恢复姓氏。
朱买臣自幼家贫,只能一边读书一边砍柴。时间久了,妻子觉得一个读书人常去砍柴卖柴有辱斯文,一气之下离他而去。一个人读书读得妻子都没了,你说苦不苦。
读书,一些人感觉极有兴趣而且快乐的事。
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从小喜欢读书,经常手不释卷,不料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他的读书梦。初中辍学后,朋友没有颓废、沉沦,一边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一边捧起了一本本书籍。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朋友从成百上千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一所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几十年来,朋友用他精湛的医技,治愈了一个又一个身患各种病症的病人。一次,我问朋友:“你的医技怎么这么好?你治愈了那么多疑难杂症的病人,感觉怎样?”朋友回答:“是读书的爱好与兴趣提升了我的医技,看到了一个个经我治愈后的病人脸上的笑容,我的心比吃了蜜还甜。”
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的专家、教授、高级知识分子被关进了牛棚、监狱,但他们当中仍然有一些人,以积极向上苦中求乐的心态坚持读书、学习。后来,这些身处逆境潜心钻研业务的学者,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也是一名觉得读书能带来快乐的人。退休几年来,每天,我会泡上一杯清茶,钻进自己的小天地——书房,翻开一本本书籍,捧起一张张报纸,从书报中寻找惬意与快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读书有时确实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我们去掉一些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利想法。把读书当作增强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把读书当作陶冶情操,修养人格;把读书当作一种休闲、品茗,读书就是一种快乐了。 (李选义)
2017年7月14日
[责任编辑:李娓]
|